中國經濟短期面臨四個問題,長期要防止增長趨勢性下降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表示,中國經濟近期的風險是增長放緩,長期風險是經濟增長出現趨勢性下降。他認為,要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今后每年平均經濟增長必須保持在4.7%以上。
10月31日,馬曉河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舉辦的金融PLUS系列產業峰會上表示,按照世界銀行收入劃分標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低收入階段(1978-1997)、中低收入階段(1998-2009)、中高收入階段(2010年至今)。中國經濟在中低收入階段增長最快,在中高收入階段增長最慢。
他指出,跟世界一般趨勢相比,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出現趨勢性下降一般發生在邁入高收入門檻后,而我國提前了一個階段,原因就在于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需求結構調整滯緩、產業結構轉型緩慢、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社會結構轉型錯位等。
馬曉河表示,中國下一步要“邁高晉中”,即跨越高收入國家門檻、實現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必須將經濟增長保持在一個合理水平。“今后平均每年經濟增長必須保持在4.7%以上。”他說。
就短期來看,他認為,中國經濟遇到了至少四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是,宏觀政策的疊加效應在不斷加大,但預期有所減弱。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例,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國家實行逆周期調節,先后采取擴大財政赤字規模、增發國債、持續增加地方專項債發行、推出“兩新一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等。但是,一方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在放緩,另一方面民間投資一直不跟進。按照往年經驗,國家的公共投資和國有企業投資持續一段時間后民間投資就會跟進上來,但是自5月以來民間投資同比增速連續5個月為負。
二是,外部需求放緩,特別是發達國家需求下降較快,拖累中國出口增長。今年1-8月,中國對發達國家進出口增長率為-11.2%,其中出口是-12%;對發展中國家進出口增長率-1.89%,出口是2.2%。中國的貿易結構性問題會影響到下一步經濟增長,發達經濟體減少進口中國商品,或對我國產能造成影響;發展中國家產業鏈形成,意味著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進一步替代。
“當產品出口不了后,只能轉向內需,但內需市場供給本來就過剩,又疊加上了外銷轉內需部分產能,企業為盡快實現市場出清,被迫降價銷售,因此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下跌,企業購進價格也隨之下滑,接著這種價格下行還會沿著產業鏈引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下跌。”馬曉河稱,中國經濟不是通縮,而是供給不斷增加后,由于外需萎縮和內需增長不足,導致供求結構性失衡引起價格下降。
第三,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基礎不牢靠,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品市場的支撐力不足。城鄉居民消費增長率隨著收入增長率下降而不斷走低,在收入預期不高、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人們的消費存在著后顧之憂,因此才出現了“窮游”、“窮逛”、“窮看”的現象。
第四,民企經營成本高、利潤低。今年1-8月,國有及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外資企業、私營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分別是83.02元、85.38元、84.81元、87.01元,民營企業高于其他三類企業。國有及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外資企業、私營企業的利潤率分別是6.7%、5.3%、6.4%、4.1%,民營企業低于其他三類企業。可想而知,民營企業的困難必然波及到我國經濟整體運行。
- 上一個:中國經濟指標向好,供給側表現好于需求側
- 下一個:主動出擊獲增量之“贏在外拓”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