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精神的企業
為什么曾經強大無比令世界敬仰的中國在與美日歐諸強競爭中落于下風?原因多多,但是我認為,其中非常關鍵的原因之一是沒把發達資本主義的經驗學到手,還丟了自己的內在性格與精神,正所謂“邯鄲學步”,結果“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我們喪失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變得不倫不類,在這一點上,我們這個老師不如我們的學生日本做得到位。日本一開始也曾主張全盤西化,但是很快發現行不通,于是,在保持自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西方諸強的精華,終獲正果。
那么,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應對挑戰?答案很明確“必須建立起與自己民族精神內涵一致的企業精神,我們喪失了自己的性格,我們在模仿別人,模仿者永遠不可能超過原創者。那么,中國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綿延數幾千年的優秀文化之中,難道這種優秀的人類文化真的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而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社會形態?中華民族為什么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資本主義列強對我中華虎虎眈眈,必欲瓜分豆剖而后快,然而,中華民族頑強地生存下來,而且由積貧積弱、一窮二白躍至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并且我們的民族精神具有開放性,它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的胸懷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在每個關鍵歷史時刻都實現了飛躍。這種民族精神投射到企業上,就形成了中國精神的企業:
1、集體主義。中華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認識到,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個體必須結成整體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這種整體意識得到全民族的普遍認同和升華,并沉淀為中華民族穩定的心理素質。我們的成功的優秀企業都是集體主義的典范。
2、愈挫愈奮,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古代以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永無止境的創業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在歷代中國人民的創實踐中,自強不息逐漸成沉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中國企業的性格特征。
3、腳踏實地,實業報國。企業實干報國,是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在企業領域的匯聚。它的作用在于引領社會思潮,目的是在企業界、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規范。實業報國講的是矢志實業,報恩于國家,脫一己之利。鴉片戰爭后,中國第一場大變革便是實業報國的洋務運動。洋務時期的實業家榮德生說:“非恃有充實之資本,乃有充實之精神,精神為立業之本。”那時的工商界中,有識之士有以實業興國的抱負,把辦工商業同振興中華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自己辦的實業為振興中華貢獻一份力量。現在的中國面臨著新使命,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有賴于經濟的強大。“實業報國”的使命把經營企業上升到了報效祖國的高度,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聽聽我們的企業家的肺腑之言吧:
張瑞敏的“我能夠盡力去做的,就是使海爾成為中國民族企業的脊梁”;
柳傳志的“我們愿景第一條就是以產業報國為己任”;
宋世平的“要為祖國有一往無前的心氣,這是我們公司的精神”;
梁穩根的“關系民族厲害,我們只能出頭”。
多么鏗鏘有力,這就是當代實業報國者的心聲。
這就是當代企業家對實業報國的歷史的傳承和時代的表白。
我們的企業應該拋棄單純贏利性的經濟目的,自覺地將企業組織使命與國家民族命運融為一體
4、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達的不竭動力。“不創新,等于死。”中華民族本質并不是一個排斥進步的民族,創新意識一直和中華民族相隨相伴。早在幾千年前,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商湯刻在洗澡盆上的字說:“如果能在今天洗凈身上的東西,使身心清新,就應天天洗凈臟東西,使身心清新,更要繼續不斷地每天清洗,使身體和精神煥然一新。”《康誥》說:“激勵人們棄舊圖新,棄惡從善。”《詩經》中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能始終做到自我更新。”古人尚且如此,況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令人炫目的時代,更應該發揚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要根據自己的本質特征與實際情況,吸收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文化,以我為本,以它為用,這樣才能找出一條真正適合本國本民族的發展之路。全盤照抄,照搬都不是科學的方法,舍棄自我,只能使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處于失去自我的混亂之中。
- 上一個:巔峰對決—戰略營銷管理沙盤課程
- 下一個:美國員工的職業精神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