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決心更扎實作為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從中央到部門正在密集地出臺和部署。尤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重大判斷,民營經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
“文件不僅明確了現代化新征程上民營經濟的功能定位,也對引導支持民營經濟加快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部署。”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主任、研究員孫學工強調,我們要準確把握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促進民營經濟練好內功強身健體,開拓發展空間防范重大風險,在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暢通國內國際經濟大循環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孫學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圍繞民營企業打造現代管理體系、參與國家重大戰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融入全球分工等方面,重點闡述了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打造現代管理體系為基礎,讓民營經濟規范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當前,我國不少民營企業發展遇到一些困難,這些經營問題從內部而言可以歸結為哪些原因?
孫學工:我國不少民營企業體量規模已經巨大,但法人治理結構還屬于傳統家族式企業,內部監督、制衡機制不完善,過度擴張、高杠桿運行成了一些企業的常態,對企業長期健康發展形成隱憂,在遇到經濟外部沖擊、行業周期輪動時容易暴露出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縱觀全球知名企業和跨國巨頭,其基業長青無一不是有賴于規范治理、有效制衡、合規經營。
中央明確提出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這既是充分尊重和主動順應企業成長發展一般規律的重要體現,也是著眼我國發展階段和企業發展實際推動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創新,是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承載更大使命、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的重要前提。
隨著民營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應更好引導企業明晰產權結構,依法推動實現企業法人財產與出資人個人或家族財產分離,為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股東行為、強化內部監督奠定堅實基礎。應研究構建風險評估體系和提示機制,引導建立覆蓋企業戰略、規劃、投融資、市場運營等各領域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更好強化質量管理、防范合規風險。
以積極參與國家重大戰略為支撐,讓民營經濟服務大局
中國經濟時報:民營經濟在參與國家重大戰略方面一直存在“玻璃門”的現象,民企如今可以在哪些重大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孫學工:民營經濟參與國家重大戰略,既是自身的重大機遇,也是民營經濟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中央不僅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經濟領域的國家重大戰略,還同時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社會領域的國家重大戰略。
在經濟生態領域,《意見》圍繞促進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興邊富民、碳達峰碳中和、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重大戰略,提出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生態產業,加大可再生能源發電和儲能等領域投資力度,參與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發展現代種養業,高質量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壯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等特色產業,為民營企業提供了投資方向。
在長期以國有企業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意見》提出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民營資本參與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領域建設,這將有力拓寬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為了推動投資落地,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及時出臺政策,要求各地方全面梳理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完全使用者付費的特許經營項目等3類項目清單,搭建統一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臺,暢通民間投資問題反映和解決渠道,設立中央預算內投資促進民間投資引導專項,為民營企業更好服務大局、引領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讓民營經濟加大創新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創新能力不足導致我國民營經濟抗風險能力較低,如何讓民營經濟敢于和善于在科技創新領域進行投入?
孫學工:當前,民營企業在我國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持續上升,不少民營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以2022年我國民營企業營銷額排名前十的企業為例,不少都已成為本領域中國甚至世界的質量與技術標桿。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業務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現有創新能力不足以支撐其向高附加值環節攀升,不少企業雖從事“高技術產業”卻陷入“高端不高值”的窘境。
為了幫助民營企業更好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意見》明確提出支持民營企業按規定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發展改革委也提出支持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工業軟件、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基因和細胞治療、新型儲能等領域攻關任務的具體措施,全面涵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最具創新潛力和市場前景的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和低碳經濟三大領域。此外,還針對進一步推動原始創新加快涌現、應用示范和迭代升級,促進大中小微企業融通創新、鏈式創新、集成創新,提出了可操作落地的針對措施。
以更好融入全球分工為途徑,讓民營經濟走向全球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推動民營經濟融入全球分工,推動其高質量發展?
孫學工:民營企業從2019年起成為第一大對外貿易和投資主體。2023年上半年,盡管我國出口面臨多重挑戰,但民營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8.9%,增速高于整體6.8個百分點,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52.7%,拉動外貿整體提升4.4個百分點,成為穩外貿的主力軍。從對外投資看,不論是項目數量還是投資金額,民營企業已占據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半壁江山。
但與此同時,民營企業面臨的外部風險和挑戰也在增大。當前,美國攛掇部分盟友一意孤行,大搞“脫鉤斷鏈”“小院高墻”“去風險”,對我國民營企業的技術與市場打壓不斷升級,全球價值鏈的地區化、碎片化、友岸化特征日益明顯。為幫助民營經濟應對日益增大的外部風險,國家應從多層面著手,努力保持和塑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
首先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不斷升級完善自貿區網絡為民營企業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其次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高民營企業抵御供給風險的能力;再者要更好指導支持民營企業防范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長臂管轄”等挑戰,用好《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等法律工具,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不受國外侵害。
- 上一個:精細化管理運營實操
- 下一個:突發事件預控和解決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