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加開放的包容性營商環境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持續推進“放管服” 等措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各地方行政管理部門都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優化服務的政策和措施。特別是今年,不少地區都發布了自己的營商環境白皮書,公布了自己的新政策。
5月14日下午,環球網與成都市溫江區政府聯合舉辦了“成都市溫江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28條新政策”專家研討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亞光進行了題為《打造更加開放的包容性營商環境》的主旨演講,就營商環境的概念認識、溫江區的營商環境特點以及關于溫江區健康產業的未來發展的建議等方面進行解讀和分享。
張亞光副院長談到,營商環境雖然是個比較新的概念,出現在中國大陸媒體中不過20年的時間;但實際上,西方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邏輯脈絡都是在講營商環境問題。經濟增長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從開始的勞動、土地雙要素,到后來的勞動、土地、資本,再到后來的勞動、土地、資本、技術、制度……無一不和營商環境有關。可以簡單認為,營商環境就是生產要素的集合,因此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來說,不管你是否意識到營商環境的重要性,它都在發揮著最基礎的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營商環境決定了一國一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美國經濟學家Acemoglu和Robinson有一本影響很大的著作Why Nations Fail,里面講到決定國家經濟成敗的無非就是四種制度:包容性的經濟制度、攫取性的經濟制度,包容性的政治制度、攫取性的政治制度,展開里面的具體內容,講的都是營商環境,比如市場準入問題、產權保護問題、政府功能問題等等。
Acemoglu他們的基本觀點和結論是,包容性的經濟制度和包容性的政治制度是最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我理解的“包容性”,就是公平、公正、公開,政府減少干預但不能缺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規則面前人人平等,要給人以希望。
對于溫江區的營商環境的特點時,張亞光認為,溫江區的營商環境已經屬于國內同級別城市的前列位置,有些指標甚至達到國內國際的領先水平。具體來說,溫江區的營商環境有如下幾個特點:1、基礎厚實,在西部地區里面屬于底子比較厚的;2、科技引領,近幾年科技成為產業主體;3、持續創新,在營商環境方面有許多新的舉措;4、優勢突出,經過幾年的發展和培育,溫江區的營商環境有很多亮點。
溫江區目前有關營商環境的工作大多數還是在向國內外先進地區學習和對標,但未來目標肯定不止于此,溫江區有條件有能力打造成為國內營商環境的標桿和模范。總體的思路是要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按照包容性的制度框架進行科學化、精細化的機制設計。現在需要注意的問題,除了專家們提到的金融服務、稅率等問題之外,還有以下幾點:
第一,三醫產業是朝陽產業,但在某些領域某種程度上也有“灰色產業”的特點,行業標準和規則還在不斷完善過程中。建議溫江區應當高度關注相關法律法規的動向,或者主動參與到規則制定中,力爭引領國內三醫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地。
第二,區內重點產業與國際形勢關聯緊密。比如醫藥科技行業,受國際市場環境變化影響越來越大,因此營商環境的完善要更具國際化視野,要深入分析、提前研判。形勢變化有利有弊,該吸引的資源要抓住時機吸引,該轉型的行業產業要壯士斷腕。
第三,關注營商環境的外部性。比如溢出效應和虹吸效應,怎樣和成都、四川、西南地區的發展結合起來,和國家新的戰略方針結合起來,既要領先發展,又要協調發展。營商環境是1+1大于1的,周邊都發展起來,就會形成更大的集聚效應。
張亞光最后還提示到,新冠疫情發生后,全球健康產業正處在變化的關鍵時期。人們的健康意識提升,醫療科技加速發展,普通人對生命意義有了更多的深層思考,這些變化對健康產業發展都是有利的因素。除此之外,由于全球經濟受到普遍影響,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生產要素資源配置會在世界范圍內出現新的調整,資本、技術的跨國、跨區域流動會有新的特征。溫江區應當抓住有利時機,加快引進國際優秀人才,直接對標國際前沿,實現跨越式發展。
- 上一個:金融投資管理在經營管理中的重要性
- 下一個:醫院行政人員的禮儀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