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經濟”的邏輯、危害與治理
“飯圈”現象的出現有其復雜的社會、科技、經濟背景。?從供給側的角度看,“飯圈經濟”是“內容經濟”的產物。資本之所以在“飯圈經濟”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在于文化產業是中國經濟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的“風口”,存在高額的利潤回報。?從需求側的角度看,“飯圈經濟”是“數字經濟”的產物。在“數字經濟”時代,更容易出現“羊群效應”的從眾心理。“飯圈”黏性得到極大增強,“飯圈”的經濟屬性更加濃厚。從交易機制的角度來看,“飯圈經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飯圈經濟”的產生和運轉,在邏輯上利用了市場經濟的規則。
“飯圈經濟”是“市場失靈”的典型表現。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公、負外部性、行業壟斷、公共品供給不足等問題,在“飯圈經濟”模式中都以放大的效果呈現出來。放任自流“飯圈經濟”,結果是野蠻生長,集盲目、無序、混亂、低俗等諸多特征于一身,是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飯圈經濟”代表了一種錯誤的消費觀。這種消費行為完全是非生產性的,非積累性的,對個人發展無益,對家庭和睦無益,對社會進步無益。?“飯圈經濟”代表了一種扭曲的財富觀。年輕人容易產生不勞而獲和好逸惡勞的思想傾向,認為財富“唾手可得”,丟失了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和自強不息的積極心態。?“飯圈經濟”代表了一種短視的投資觀。資本大量流入虛擬經濟,尤其是通過“飯圈經濟”獲取超額暴利,對實體經濟發展帶來阻礙?。“飯圈經濟”代表了一種異化的價值觀。明星所附著的生存環境,由勞動者和社會的關系異化為商品和資本的關系。粉絲、明星、平臺、資本,在非理性和利益的勾連下,形成了一個詭異的價值共同體。此外,年輕人沉迷于不健康的文化娛樂產品,對未來人力資本的形成也有很大危害。
“飯圈經濟”亂象的治理,首先要有辯證的認識。不能將其作為孤立的問題去解決。要將“飯圈經濟”的治理與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等重大議題結合起來,要納入到“十四五”規劃“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的大框架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其次,既要治“本”,也要治“人”。處理好政府與相關產業資本的關系是根本。在文化產業領域,政府尤其不能缺位。要積極倡導年輕人健康消費心理和行為,引導文化產業領域消費升級。要更好地發揮行業協會功能,自律和他律相結合。完善法律,打擊“飯圈”的非法集資活動和針對未成年人的不法活動。最終的目標是構建“親清型”的文化產業生態。
- 上一個:核心競爭力生命周期管理
- 下一個:中國式團隊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