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我國微觀經濟模式
從微觀角度觀察近些年我國經濟發展,至少有兩個現象引發廣泛關注。一是在一些商品選購上,中國人往往更傾向于購買國外品牌;二是一旦我國企業大規模生產某種商品,該商品價格就會下跌,甚至降至零利潤。這些現象與我國企業的營商理念與商業模式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的微觀經濟模式需要進行調整與重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對我國微觀經濟模式進行調整與重塑的重要舉措。
過去,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更多依靠規模擴張,以此實現了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問題在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而規模擴張卻有“天花板”,我國經濟不可能靠規模的無窮擴大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隨著人們收入提高、消費偏好發生變化,商品的供求關系相應也在發生變化,甚至出現了一些尷尬的情況:一方面,國內不少產品的產能呈現過剩狀態;另一方面,人們紛紛出國購物、熱衷海淘。在用腳投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人巨大的需求和購買力刺激的卻是他國的生產和供給。
為什么一些商品的供求關系會落入尷尬境地?為什么人們對中國品牌信心不足?這需要分析我國企業的營商理念與商業模式。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企業實行的是低成本低利潤擴張、追求市場份額最大化的做法。這一營商理念的問題在哪里呢?我們知道,對于任何產品,只有存在合理利潤,才有可能繼續投入資金進行研發,促使產品更新換代,促使品牌深入人心。如果一種產品利潤極低,則肯定無法投入資金進行創新和提升品牌形象。同時,極低利潤基礎上的低成本競爭極易導致假冒偽劣商品橫行,這又進一步損害了品牌形象。可見,這種營商理念下的商業模式,迷失了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破壞了我國經濟的微觀基礎,造成了供求的不匹配。
如何增強人們對中國品牌的信心,促使流向海外的購買力回歸中國市場?現實可行的路徑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潮中,重塑我國經濟的微觀基礎及其商業理念和模式。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這一改革的推進需要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我國企業若能把基于新發展理念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到實處,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就能打造更多中國品牌,更好滿足國內外需求。
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市場化取向,明確提質增效目標。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任務,才能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營造有利環境。只有堅持市場化取向,調整各種扭曲市場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加速我國市場法治化、有序化建設,才能更大程度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只有以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為目標,才能精準施策,更好發揮政策的引導和托底作用,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更好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 上一個:整合行銷6+1拓客模式解密
- 下一個:內勤行長履職及服務管理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