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規劃》專題解讀
(課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2
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
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1年
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草案)》提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
,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
一個五年。
《“十四五”規劃》編制歷史:
編制啟動、重要指示、意見征求、黨中央聚焦、會議審議
《“十四五”規劃》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
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
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
、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
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
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
展理念。
三、《“十四五”規劃》發展環境:
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條件深刻變化,進一步發展面臨新的
機遇和挑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
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必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
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
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
四、《“十四五”規劃》的主要目標:
(一)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
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二)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
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
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三)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
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
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
力進一步增強;
(四)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
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
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
善;
(五)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
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
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
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六)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
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
,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