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農民工返鄉如何搞“雙創”?
農民工返鄉創業已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部分。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已超過450萬,約占農民工總數的2%,且之前五年農民返鄉創業人數增幅均保持在兩位數左右。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2016年出臺《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各地也紛紛出臺政策,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帶來利好。
今年58歲馬毅就是返鄉創業農民工的一員。馬毅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婁山關村人,板橋鎮附近山上出產野藤,舊時村民就采藤編制器具,馬毅也因此從小掌握了這門手藝。2001年馬毅外出打工,在廣東佛山順德一家生產藤編家具的工廠找到工作,并先后帶出80多個鄉親去順德打工。2009年,馬毅回鄉創業,開辦藤編廠。馬毅告訴記者,目前藤編廠年產值百萬元以上,整條街的藤編業務都由馬毅分包給村民,解決了村里的貧困問題。
而板橋鎮婁山關村村民馬濤,則在自家宅基地上開了家“馬濤農家樂”。馬濤曾在上海打工,2010年回鄉。農家樂旺季在夏天三個月,接待重慶等地的避暑游客,每年收入有十萬多元。馬濤的鄰居們,也大多開起了家庭旅館。
此外,當地最有名的農民工創業者要數曾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的張明富。早在1991年,張明富就在遵義開始創業,目前已涉足日化、養殖、旅游等多個行業,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
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調研采訪。幾個典型創業者身上反映出哪些趨勢?存在哪些問題?農民工返鄉創業未來將如何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研究員崔傳義年逾七旬,是著名的三農問題專家,曾多次赴包括遵義匯川在內的全國各地考察返鄉農民工問題。帶著上述問題,記者專訪崔傳義。
欠發達地區發展不能夠僅靠外出就業解決
南方日報:近幾年中央和地方關于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紛紛出臺,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也不斷增加。您怎么看這種趨勢?
崔傳義: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一個階段性的、趨勢性的大事。一直到2008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農民工流動方向主要是外出就業,當時說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農民工十幾年在沿海發達地區打工,對當地做出了貢獻,把人口紅利主要留在了沿海發達地區。自己家鄉發展實際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欠發達地區農村的產業結構這些年沒有太大的變化,有的還是種幾畝地為生。就業收入的渠道很窄。
正因為沒有產業,就業收入渠道很窄,所以留不住年輕人,形成空心化。這也說明了,外出就業不能夠代替本地的發展。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不能夠僅僅依靠外出就業來在解決。
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差距,城市和農村的差距,工業和農業的差距,都體現了結構性矛盾,另外一些社會問題,包括“三留守”問題,都亟待解決。
另外,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需要在中西部地區尋求突破,這也是發展的需要。沿海地區經過長期的發展,他自然環境、要素成本都已經提高,環境承載也存在問題。而中西部地區經過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生態等優勢慢慢地顯示出來。另外中西部地區仍存在就業不足,勞動力成本較低。這些恰恰為農民工的返鄉創業創造了一個背景和條件。
南方日報:根據您在全國范圍內的了解,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哪些特點?
崔傳義: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了一批小微企業的發展,這些小微企業過去這些地方是沒有的。
小微企業什么特點?很重要的一個是小,一個是多。我們不要看不起小,恰恰這個小而多,才能夠增加老百姓就業。
在(欠發達地區)這樣一個洼地,大的企業一開始很難來到縣里,更難來到鄉鎮。所以真正解決鄉鎮的問題,解決農村的問題,不是靠你招商引資,而是靠這些小微企業和農業性經營主體。
農民工返鄉創業實際上是市場經濟在中西部地區的延伸,他是用在沿海鍛煉出的市場頭腦,回到家里來發現自己的市場、自己的商機,能夠推動產業多元發展,成為結構調整的引領者。
縣鄉政府應和外出農民工保持溝通
南方日報:調研中我看到的幾個創業典型,包括張明富,馬毅等等,他們開始創業的時間基本是在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全面出臺前,可以說是自發創業。這些較早的創業典型對我們搭建雙創示范基地的平臺,對新的創業者有哪些示范意義?
崔傳義:這個觀察很重要。雙創基地之前這些創業者,他有自發的成分,這個自發說明了什么?說明(創業)是一個客觀的發展,是順應發展要求產生的返鄉創業需求。
返鄉創業,是有一定條件促成的:打工獲得了成長、學到了本事、學到了市場頭腦;回鄉的話,因為城鄉差距大,他就得想法設法利用家鄉的資源改變收入情況——至少不能比打工差。
而今后的創業者的發展,仍然是要在客觀條件下,仍然要尊重創業者的自主選擇,這個是基礎。(雙創基地)要在這個基礎上,考慮怎么樣來做些事情。
欠發達地區縣鄉政府,要和出去的農民工保持溝通。要把家鄉的情況,家鄉的產業發展,政府的規劃,創業的鼓勵政策優惠政策告訴他們。這樣使他(對返鄉創業)能夠有所考慮,而且回來了能夠得到支持。調查在外打工的農民工,了解他們從事的產業,擁有的技能,優勢在哪里,才能和本地來對接。
南方日報:讓外出農民工了解家鄉的政策、產業形勢,應該如何搭橋?
崔傳義:搭這個橋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就是在農民工春節返鄉的時候,下鄉開座談會,給他們介紹;另外一種形式,縣鄉政府要走出去,到你這個家鄉農民工最集中的一些地方,去了解他們在干些什么,從事的都是些什么產業,他們有些什么想法?如果請他們回來的話,有什么要求。
現在很多欠發達地區的縣,不了解自己的人在外面干什么,這是很大的問題。其實,農民工在外打工,(地域和行業)是相對集中的。比如江西豐城有一個村,大概兩三百人都在江蘇泰州打工,也有自己開廠的。回鄉創業,實際上恰恰是把原來的企業搬回鄉一部分。縣鄉政府應該著手做這個工作。
藤編解決了一個貧困村就業
南方日報:馬毅回鄉辦藤編廠,帶動了一條街、一個村脫貧,這種模式有哪些值得重視的地方?
崔傳義:馬毅實際上是通過自己的創業來帶動一個產業,由帶動產業來帶動了一批人就業。
馬毅的創業經歷還是有規律性的。遵義本地也有藤編,但這個藤原來是做本地農民的物件,在市場對接、技術工藝方面,(和現在比起來)差得很多了。在沿海打工能夠接觸到國內外市場需求。馬毅在外面學習了這些,回到家鄉來,用新的技術工藝進行管理,所以能夠把產業帶起來,把更多創業者都一塊帶起來。
婁山關村原來是省級一類貧困村,因為有了一個藤編,解決了250多人的就業問題,另外農家樂解決了1500人的就業問題。產業的發展,有了就業,有了就業就有了收入,擺脫了貧困。
馬毅的真正問題卡在那里?是后繼無人。藤編是手工的,比較慢的,(一人)一年也就賺三五萬塊錢。對于很多老百姓來說,馬濤那樣的家庭旅館賺錢多了。
板橋鎮上扶貧,從山區把貧困人口搬遷到這個板橋鎮里。這些人搬遷過來了但是沒有土地、沒有就業。鎮里給他們搞培訓,培訓這些人做藤編,這樣既解決馬毅的問題,又解決了移民搬遷沒有產業的問題。
南方日報:除了我們在遵義看到的,農民工返鄉創業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模式?
崔傳義:在江西調研,有這樣一個特點:農民工在沿海進行創業,然后因為沿海的土地和人力成本高了,就把產業搬回老家。或者是一部分在沿海,一部分在家。
再比如江西贛州南康,這個地方被稱作“江西的溫州”,不生產木材,但是生產家具。曾經非常貧困,從60年代開始就翻過南嶺,到廣東做木工。后來回到家鄉做。
所以說,農民工返鄉創業靠的是人,就是在市場經濟中打工鍛煉的人,成為地方發展的新的動力,新的人力資本。
融資難待破解:起步創業應是政府優惠政策重點
南方日報:現在搞雙創,對于農民工返鄉創業來說,如何創新?
崔傳義:創新方面,一種是引進。從沿海引進先進的技術。
第二種是把本地的傳統技術發掘出來,推陳出新,適應現在的市場。比如遵義泗渡鎮,當地人喜歡吃米粉,創業者賣米粉,銷量越來越多,手工的作坊逐漸變成工廠。慢慢的從技術設備到管理,逐漸的都更新了。很多農民工創業創新都是這樣。
再一個就是在創業當中,為了解決出現的難題,進行的一些原始創新。很多都是小打小鬧的,但是很不簡單。對于農民工創業來說,遇到了這個問題,他們就要想辦法來解決——創業發展的需求,也就推動了技術的創新。
南方日報:返鄉創業農民工普遍表示融資難,您認為應如何解決?
崔傳義:農民工創業,通過打工積累的錢是很有限的,往往一開始就把錢都投進去了,更不要說下一步發展的資金。所以融資難,始終是伴隨著他們的創業和發展。
銀行允許的抵押物太少了。實際中銀行對于土地抵押、果樹、牲畜等抵押,很多是不接受的。
遵義當地做了一些探索,對于起步當中的創業者,一個是政府提供擔保,一個是村鎮和銀行一起幫助農民來建立信用評級,結合起來增加一些信用貸款。
南方日報:一些希望擴大生產的“創業明星”也表示融資難?
崔傳義:對于成長中的創業者,還是資產抵押問題。經營權的抵押,中央已經提出來可以搞,已經有試點了。但是銀行抵押這塊,還需要破解。
政府扶持方面,不能“壘大戶”。政府恰恰是需要扶持起步創業,或者是創業不久的小微企業。重點要把政策優惠還是放在這里。特別是欠發達地區,以匯川區為例,靠近遵義城區的回鄉創業者比較多,山區的就比較少。所以還要想辦法使山區農民創業能夠得到支持,這個應該是政府優惠政策的重點。